
发布日期:2025-07-15 22:11 点击次数:176
“欲不可纵股票股指配资,志不可满。”《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跨越两千多年,着落到现代人的减重问题上,演变成一场与食欲、惰性、即时快感的漫长角力。
今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转眼间,早春提出的全民行动已行进至盛夏,我们和身边人发生了哪些改变?
今天要讲的几位主人公的故事,恰如这场战役的缩影:一位中年男子因贪食险些丧命最终成功减重,一位女大学生为健康而割舍美食,一位二孩母亲想重归职场重拾自律……他们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真正的“瘦”,并不只是秤上的数字,更多的是那份对自己的全然掌控。
贪吃不动是瘾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超50%。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而肥胖率攀升,折射出来的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繁冗的工作让久坐成为常态,外卖、快餐等高热量饮食占据日常餐桌,运动时间却严重不足。就这样,“越吃越多”和“越来越懒得动”成为习惯,吞噬着人们的健康。
展开剩余88%今年35岁的张先生,向来喜食油炸食品,平时把饮料当水喝,很少在凌晨两点前睡觉,一天吃4顿饭,夜宵时间基本选在晚上10点后。
“发现身体越来越笨重后,我其实也有些慌,但就是控制不住嘴,也迈不开腿,每天到了那个点儿,就想点外卖吃,几个小时不喝饮料就浑身不自在。所以就这样一边自责一边循环往复着。”身高1米73的他,刚工作时体重仅135斤,这七八年下来已狂飙至196斤。
今年19岁的小竹(化名)亦是如此。身高1米67,初中时体重不到130斤,但因为每天都吃零食、油炸和高热量食品,喝碳酸饮料、奶茶不离手,她的体重越来越不受控制。高中毕业时,她的体重一度达到190斤。
“高中学习任务重,我常常用吃东西来缓解压力,每天的夜宵都很丰盛,起码要有一碗面和两盘肉,还要配合一两瓶饮料。后来慢慢觉得,这已经不是单纯饿的问题了,是上瘾。”小竹如是坦言。
除了贪吃,肥胖人群还多数很“宅”:回到家就窝在沙发上吃吃喝喝,困了就睡很久,周末醒了后继续在家躺着。“其实以前我很爱运动,打羽毛球多年。但后来生完二孩,照顾两个孩子的起居饮食使我没有时间去运动,累的时候为了释放压力,就点一堆外卖,边吃边刷剧,就这样,我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宅’,体态也走了形。”今年40岁的马女士,身高1米68,此前一直很苗条,由于照顾孩子过于劳累,导致内分泌失调,加之疏于对体重的管理,最重时达到166斤。
“我觉得‘宅’和‘贪吃’都是一种瘾。它们就像海水一样,你喝得越多,渴得越厉害。但这种瘾所带来的短暂快感终将让人陷入恶性循环。”马女士说。
减下去的动力
肥与瘦的拉锯,克制与放纵的摇摆,何尝不是一场灵与肉的博弈?今日的我们,仍在与糖、油、盐的诱惑缠斗,而打破这种缠斗,可能只需要一个点——健康告急。
“没发生那件事之前,体检报告虽然也报过警,但我一直心存侥幸。”接近10年的放纵生活,让张先生体重秤上的数字越来越触目惊心,健康问题也随之显现。
2024年8月的一天,张先生刚起床就开始心慌、出虚汗,并伴随胸痛,于是便躺下来休息,没想到不适的症状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多,依然没有缓解。他随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自己送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急诊科,“到了医院一测,血糖竟然高达22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值应在3.9~6.1mmol/L)”。
接诊医生给张先生做了详细检查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心梗。于是,急诊科紧急安排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前来会诊,最终为他做了心脏支架置入术。住院期间,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黄庆先密切跟进,为配合治疗,给张先生列了一个详细的饮食调理方案,在饮食种类、次数,以及热量的摄入标准上,都有精确的要求。
“黄医生跟我说,想要恢复健康的体魄,我必须减重,而减重的第一步,便是与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坏习惯做对抗。”减重初期,要与自己爱吃的食物说再见,确实很痛苦,但想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张先生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随后的3个月的时间里,他成功减重30多斤。
和张先生相同的是,小竹减重的起因,也来自健康的告急:她患上了一种叫胰岛素抵抗的病。由于平时糖分摄入过多,她的内分泌出现紊乱,身上不少关节处出现发黑的情况,并伴有餐前低血糖、身体乏力、皮肤长痘的症状,生理期也不稳定。
“19岁这年,我升入大学,看着身边很多同学健健康康的,我也很羡慕。我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得减重了。”对于小竹来说,减重的第一步,便是戒掉所有零食和饮料。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是挺痛苦的,看到其他同学肆无忌惮地吃我曾经爱吃的东西,我就很煎熬。后来,我干脆一日三餐都在家吃,严格按照医生安排的膳食清单来。就这样熬过了最艰难的前一个月。”如今,小竹已经3个多月没喝过一瓶饮料,吃饭很规律,成功瘦身22斤,身体明显健康了很多。
爱美是人的天性。常年在家带娃的马女士,已经很少照镜子看自己的样子了。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我望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曾经那么在意身材管理的我,怎么也会有今天?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这身吃出来的肉减掉。”于是,2024年10月,马女士来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内分泌科,开始了专业的减重之路。
“饮食上,我做了一些调整,肉类、蔬菜、蛋白质合理搭配,最重要的是戒掉了晚上7点以后吃水果和零食的习惯,而且也重拾了我最爱的羽毛球。”就这样,她从高峰时的166斤减至目前的130斤。重归职场的她,也因为外形的改善变得更自信了。
那么,除了直观的体态、自我感受,还有什么科学标准能判定一个人属于肥胖呢?
黄庆先医生表示,临床上一般用体重指数来初步筛选肥胖人群。一般来说,体重指数大于24kg/m2即为超重,体重指数大于28kg/m2即为肥胖;24 kg/m2~28kg/m2之间的,根据个人意愿及有无糖尿病、高尿酸、高血脂等合并症状,决定是否需要减重。如果体重指数>28kg/m2,就需要为减重积极行动起来了。
“其实肥胖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外形上的不美观,更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且会进展的代谢性疾病,它会扰乱血糖、内分泌、肝肾等多个系统,还与癌症、骨关节疾病及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所以,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黄庆先说。
外溢的正能量
在减肥这条路上,方式方法不一而足,但有一部分肥胖人群认为,减重只需要控制饮食,单纯的“饿”便能换来瘦。专家认为,这种减重方式并不健康也不可取。
“单纯控制饮食,对于体重基数比较大,尤其是体重指数>28kg/m2的人群,效果尚可;对于其他人群,则效果欠佳。最合理的减重方式,一定是健康的、循序渐进的,任何急于求成的方式,都不适合长期保持良好的体重。我在门诊上也遇到很多患者急于求成,短期内体重下降过快,导致肌肉流失,反而更不利于健康。真正合理的减重方式,一定是合理膳食搭配合理运动,同时是循序渐进的。”黄庆先说。
对于体重管理,国家卫健委也强调,减重并不是简单的“饿”,而是需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注重“自律与平衡”。这意味着,减重“舍”的是短期的放纵,而“得”的却是长期的健康。同时,这种向上的正能量,也会外溢出来,滋养身边的人。
“其实说起来,减重并不难。当你战胜了‘贪吃’,收获了身心健康后,便会对这种自我掌控感上瘾。”两年时间,成功从190斤减至140斤的魏先生说。
如魏先生所说,他减重的想法,始于一次常规体检,“三高”和颈动脉斑块的困扰让他意识到,人到中年需要对健康上心了。两年时间里,除了饮食上的调整外,他拒绝了几乎所有的饭局,并成为一位运动达人。
“记得刚开始打羽毛球的时候,我的体能很差,打五六个球就拄着球拍大喘气,心率也很快。跑步的时候,我竟连坚持跑完800米的能力都没有。但我有一群热爱运动的朋友,他们鼓励我每天运动完打卡,给我点赞,并鼓励我参加一些小型赛事。这期间,我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收获友谊的同时,也收获了健康。我现在对运动上瘾了,已经参加了5场马拉松比赛和3场羽毛球比赛。最近一次体检,‘三高’问题全没了,现在每天上班都是精神饱满,我为自己感到骄傲。”魏先生说。
小竹减重初见成效后,也引起了身边好友的注意。“他们每次见我,都说我变得健康又自信,这胜过其他所有的赞美。而我自己也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例假和内分泌的指标慢慢正常了,脸上的痘痘也没了。”
现在的小竹,不但自己动起来,还带动了两个体重比较大的同学跟着她一起行动起来,学着她的样子,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大家会相约一起去运动减脂,同时互相监督。
“有了他们的陪伴,我的动力更足了。这个过程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对自我的管理;真正的友谊,是相互扶持,让彼此变得更好。”小竹说。
■短评 健康体重背后的生命礼赞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健康体重管理”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点任务,提出到2030年将成人肥胖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在这场全民健康行动中,每个人的减重故事都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几位主人公自我管理的减重过程,是用意志为刀,修剪生命的冗枝;用自律为盾,抵御本能的侵袭。当张先生重新穿上年轻时买的西装,当小竹在校园里自信地奔跑,当马女士再次以矫健的身姿挥动起羽毛球——这些闪光的时刻,都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世界,而是征服自己。在这场减重与放任的漫长角力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轻盈的体态,更是健康的身心。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对自我的全然掌控,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这或许就是“最伟大的胜利”。
■链接 对话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黄庆先: 什么样的身体才是健康的
1.肥胖会导致哪些疾病?目前门诊上的减重人群主要有哪几类?
答:肥胖可带来的危害主要是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睡眠呼吸暂停等,同时由代谢紊乱带来的进一步器官损伤如心脑血管疾病、生殖系统损伤、膝关节损伤等。
目前门诊上的减重人群主要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单纯性肥胖,出现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血脂等;第二类是单纯性肥胖,无代谢紊乱,但对形体有要求;第三类是青少年肥胖;第四类是合并器质性疾病,如甲减导致的肥胖;第五类为有减重手术需求的人群。
2.有的人看上去并不胖,但是也需要减重,这个怎么判断?需要做何处理?
答:这主要是需要评估以下几点:第一是体成分分析,评估体脂分布,若体脂占比多,也可以考虑减重;第二是完善检查,判断有无合并症、代谢紊乱等。如有代谢紊乱,也可以减重。
3.是不是越瘦就越好?到底什么样的身体和身材才是健康的?有哪些指标来判断?
答:人并不是越瘦越好。我们在门诊上经常能遇到体重指数在合理范围内的人群,为了形体更美,更好看,来寻求减重。但体重过低,肌肉含量降低,往往会导致肌肉耐力下降、骨质疏松等风险。所以,一般情况下,体重指数控制在18 kg/m2~24kg/m2的人群,便是较为合适的。
4.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怎么做,来预防肥胖的发生?
答:预防肥胖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豆类、瘦肉),提升饱腹感;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甜点),用低升糖指数食物替代;每日摄入合理的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同时,规律运动,养成良好的作息,尤其不要熬夜。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发生肥胖的情况,建议到正规医院门诊进行科学干预,切忌用极端的方式减重。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股票股指配资
发布于:山东省Powered by 联华证券_券商股票配资_证券公司配资门槛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